您好,欢迎来到家畜交易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人物专题 >> 北漂回归变养牛大户

北漂回归变养牛大户

来源:中国杨凌农交所时间:2015/11/21 13:42:59打印收藏

原标题:国家既然有了‘牛’政策,咱得伸手够啊

深秋时节,早上7时许,天蒙蒙亮,草垛上、塑料棚上落了一层霜,天气干冷干冷的。杨存军准时打开牛棚大门,给80头牛添草,一天的工作又开始了。

十年前还在北漂的他,没料到自己竟能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

杨存军是彭阳县古城镇任河村人。这些年,任河村借助国家扶贫政策机遇,成了全县数一数二的养殖示范村,许多曾经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村民过上了好日子,杨存军就是其中之一。

破旧的土坯房,一推就能倒的矮泥墙,小时候家境的贫困深深刻在杨存军的记忆中。念了一年级就跟着大人下地干活,他童年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放牛。20岁那年,杨存军结婚了,家庭成员逐渐增多,仅靠几亩薄田难以糊口,杨存军北上打工,蹬三轮车、在工地当小工……10年的打拼并没有改变家庭的面貌。

杨存军逢年过节都回家,他发现国家每年都出台惠民政策,种植、养殖,路子宽且帮扶力度大,村民的生活一年一个样。

2008年,政府扶持当地村民养牛,并帮助建成规模养殖园区,实行集中养殖,村民的牛都养在园区,客源不断。瞅准机会,杨存军结束了北漂生活,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他贷款包了6个棚,购进80头育肥牛,流转100亩土地种苜蓿、玉米。

2011年,彭阳县“双带”项目扩面,任河村确定了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脱贫致富的思路。“建牛棚、青贮池,买铡草机都有补贴,养牛也有补贴,技术有人教。这么好的事,当然要做。”当时很多村民都想参与,可因为规模化养殖是高投入高产出,先期要贷款,很多人选择了观望。杨存军积报名,争取到了12万元“双带”资金。

养牛并不轻松。“母牛下崽的时候折腾人,夜里要惊醒好多次,瘦点的牛生产时比较困难,接生时得叫邻居帮忙。接生折腾一两个小时,全身都是污水。”说到这,杨存军笑了,“不过看到一个个小牛犊平安出生,慢慢长大,挺有成就感的。”

2012年,杨存军盖了4间新房,建起1000平方米养殖棚,将牛转移到家里喂养,发展“家庭农场”,养牛多时达115头。2010年至2013年,牛价迅速攀升,市场稳定,出售快,养牛的人家大都赚了钱,有的人开上了小轿车。杨存军的日子也从那一年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架子牛买进,到精心育肥,县农牧局的技术指导员经常过来,有啥不懂的随时都能问。”杨存军说,随着家家户户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他在村口建了青贮饲料加工厂,收购、加工苜蓿和玉米,不到1年挣了10多万元。

谈起这几年的变化,杨存军感慨:“国家既然有了‘牛’政策,咱得伸手够啊,不干光等哪行。等有足够的能耐,我打算建个饲养加工基地,养300头牛,添草、饮水、铲粪都用机械完成。”实现机械化养殖是杨存军的愿望。今年36岁的他对这个愿望充满信心。

杨存军是彭阳县养殖大户的一个代表。近年来,彭阳县新建规模养殖场和家庭农场50个,累计培育种养大户1.3万户;建成肉牛养殖示范村10个,种植紫花苜蓿5万亩。目前,全县畜禽饲养量达189.2万个羊单位,同比增长6.5%,养殖成了彭阳县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08人参与,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输入图片中字符,不区分大小写

热点资讯

  1. 潘永福:养牛圆了致富梦
  2. 潘永福:靠“牛”致富成“牛王”
  3. 冯中平:大学生回乡带村民养兔致富
  4. 对常德市生鲜乳工作进行检查
  5. 禽类产品价格上涨
  6. 青海生态畜牧业现场观摩会召开
  7. 杨远澄:放弃5亿产业回村养牛
  8. 王万春:养驴走上致富路
  9. 沈小飞:回乡创业养鸡带村民致富
  10. 引进澳洲种牛助推乡村脱贫攻坚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中国杨凌农交所,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