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性疾病,且发生率较高,一旦发病就会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我国,猪瘟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国家对猪瘟实行制性疫制度,使猪瘟在大多数地方都得了到较好的控制。但由于诸因素影响,在一些边远山区还是不间断地散发或小范围流行,其原因较为复杂。基于此,根据数年的临床工作和实践,现将经验分享如下。
关键词:
关键词: 猪瘟;防控对策;边远山区
1 山区发生猪瘟疫病原因分析
1.1 饲养环境因素
在山区,群众对猪栏舍建设要求普遍不高,存在硬件设施不全,防疫设施不建立,对猪的排泄物、病死猪废料及尸体没有进行规范的无害化处理,日常消毒工作不开展,猪放浪现象严重,生猪长期处于毒污染环境中,导致猪病原谱值差异增加,有部分或个别猪可能由此产生疫衰竭综合症,导致疫效果不[1]。
1.2 潜在病原因素的影响
据相关文献报导,在山区约有超过5%的母猪因疫不全以隐性感染、持续感染或亚临床感染的形式作为猪瘟病毒的携带者。一般情况下不发病,但可在妊娠后,病毒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胚胎先天性感染,使新生仔猪携带猪瘟病毒,在一定条件下会激活发病。同时,山区常有野猪出没,有时群众猎杀野猪后拿回家,因处理不当造成野猪携带的猪瘟病原与家猪接触并发病[2]。另外,目前使用的猪瘟毒弱化疫苗往往会造成母猪疫不全,导致病毒垂直传播给新生仔猪而发病。
1.3 猪瘟病原体发展和进化方面的因素
猪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而病毒株的毒力有、中、弱之分,在近几年的临床诊疗工作中发现,猪瘟病毒低毒化明显,猪瘟的发生趋向于非典型化,包括集约化猪场,约70%的猪瘟感染病例在临床上都呈现非典型症状,缺乏典型的大体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行动迟缓无力,时而轻热,食欲不振,便秘和腹泻交替,剖检发现部分肾皮质色泽变淡,有点状出血,多数脾脏边缘有梗死区,回盲瓣、回肠、结肠形成钮扣状肿,病程在20~30 d,经大剂量抗生素治疗约10%左右的病猪能康复,多数病猪日渐消瘦死亡,在发病期间常出现混合感染,易造成误诊而延误防治措施的实施[3]。
1.4 疫工作方面的因素
1.4.1 疫苗方面因素
任何一种疫苗由于种种原因都不可能获得100%的保护率,接种后的保护率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病毒感染剂量达到一定的水平时,疫也不会有保护效果。目前,对猪瘟疫苗普遍存在冻干苗效价低,灭活苗抗原含量不足的问题。部分冻干苗从生产厂家发送到市、到县、到乡(镇)、再到村屯几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保存质量效果问题,到村级动物防治员后,又可能出现解冻多日或常温保存的现象,疫苗质量无法保证。同时,部分地方兽药厂生产的兽用疫苗稀释液的酸碱度也是导致猪瘟疫苗活毒死亡或效价降低的原因。同时,疫苗作为一种弱毒,疫苗接种实际是增加动物机体的病原谱值,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物必反。
1.4.2 疫程序方面的因素
边远山区受交通得影响,猪瘟疫工作往往只能在“春秋”两防期间开展,平时则主要靠临时自主补针,这种防疫的时间差给猪瘟疫工作留下漏洞。其中,部分群众自繁自养的猪因疫时间安排等问题错过集中疫期得不到及时疫而发病。期间也有部分仔猪接受猪瘟疫苗一,没有接受二,会因为仔猪疫机能尚未健全或受母源抗体因素影响,导致疫力低弱或没有产生疫力,过早疫会因母源抗体影响,造成疫失败;过晚疫,使主动疫抗体不能衔接母源抗体,造成间期发病。另外,部分兽医人员开展疫时,会同时注射两种(同为病毒性疫苗或弱毒菌灭活苗)或两种以上疫苗也是一种失败的操作,因两种疫苗抗源会产生疫干扰抑制,影响抗体的形成。同时,注射疫苗时,消毒不严格,注射剂量不足,接种部位和方法不当,都会使疫苗疫效果降低。
1.5 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上的因素
1.5.1 对动物防疫的监督和技术服务工作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没有把动物疫病的疫工作同检疫工作通盘考虑,业务部门工作的重点放在有经济效益的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环节,忽略了对疫工作的监督检查。同时,边远山区县(市)对猪瘟的疫效果、疫质量的监测也缺乏有效手段,对疫工作质量、效果好坏认识不足,无法采取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1.5.2 对种猪的管理,特别是对引进种猪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及《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对外调或引进种用动物检疫出证条件应当有明确的法定实验室诊断结果,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做到这点。如天峨县一猪场在2009年从区内某种猪场引种时就因没有把好检疫关,导致引进的46头种猪在引种到点后10 d内就整群发生猪瘟疫病,损失大。
1.6 兽医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
在兽医体制变革进程中,基层畜牧兽医机构大多数同时承担动物疾病诊疗服务,特别是村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待遇低。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57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