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家畜交易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人物专题 >> 大庆市农垦大学探索创新“玉鹅种养模式”助增收

大庆市农垦大学探索创新“玉鹅种养模式”助增收

来源:中国杨凌农交所时间:2015/10/31 11:20:40打印收藏

原标题:黑龙江大庆市玉米地养鹅见成效

深秋时节,龙江大地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在黑龙江大庆市大同区大同镇一块玉米地上,丰收的“代言者”却是上万只大鹅。

大鹅养在玉米地里,鹅以玉米叶为食,省了饲料,节省了成本;玉米地以大鹅粪便为肥料,改善了土壤,还增加了产量。由八一农垦大学探索创新的“玉鹅种养模式”,实现了一份耕耘、两份收获。日前,记者在项目基地大同镇种鹅养殖场采访,见证了“玉鹅种养模式”的神奇。

45亩玉米地,四周围着一圈铁丝网。“跨栏”进地,土壤的松软,让人惊叹。“这块地不施肥、不洒农药,4年来就‘吃’鹅粪,土壤已达有机标准,全省都不多见。”项目负责人周瑞进说,鹅粪改良了土壤,更让玉米产量和品质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随手扒开玉米棒,个头高壮、籽粒饱满,看着让人眼热。“亩增产10%,而且口感。”听着周瑞进报出的数字,邻近地块的农民忍不住插话:“我们的玉米亩产普遍在八九百斤,而试验田已达到1300斤。”

再往基地里面走,“嘎嘎嘎”之音不于耳。看着上万只大鹅成群结队晃膀行进的热闹场面,八一农大科技部项目负责人杨焕民打开“话匣子”:养鹅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年养殖5000万至7000万只种鹅,年平均提供商品鹅雏3亿只,年均商品鹅缺口3亿只。我省地方良种鹅——仔鹅和东北白鹅品种严重退化,繁殖性能差,品种选育落后,生产性能明显低于实际水平,严重制约了养鹅业的发展。20余年来,八一农大通过对仔鹅和白鹅进行提纯、复壮、扩繁等一系列育种保种,找回了昔日的高品质种鹅,种鹅数量也已形成相当规模。近几年,八一农大又尝试大鹅玉米地放养,“玉鹅种养模式”取得成功。

杨焕民告诉记者,这个新模式对玉米和鹅的品种有要求。他们培育的大鹅脖子长,吃得到更多的叶子,鹅嘴不硬,只吃叶子不叨茎、只吃须子不啃根,不会对玉米生长造成伤害。与之相匹配的玉米结棒位置也得高高在上。

八一农大总会计师王新利,给“玉鹅种养模式”算了总账。大鹅以玉米叶为食,饲料成本降低10%。玉米种植成本每亩降低二三百元,包括化肥、农药、机械费等。鹅吃杂草增加玉米地通风,减少玉米生长后期杂草、减少害虫数量;鹅吃玉米须根,让玉米深入土壤更深,吸收更多营养,玉米棒籽实更饱满;通过连续3年的实际测定,玉米亩增产10%、100公斤左右。因为不用农药、无农药残留,绿色玉米卖出高价。一亩地养鹅数十只,收益五六百元。鹅粪入田,改良土壤功效显著。减少秸秆燃烧和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肇州农业畜牧部门工作人员在基地“取经”。对此,周瑞进有喜有忧:“喜的是,这项技术成功成型了,孕育出巨大的市场。忧的是,受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种鹅培育规模无法继续扩大。”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09人参与,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输入图片中字符,不区分大小写

热点资讯

  1. 潘永福:养牛圆了致富梦
  2. 潘永福:靠“牛”致富成“牛王”
  3. 冯中平:大学生回乡带村民养兔致富
  4. 对常德市生鲜乳工作进行检查
  5. 禽类产品价格上涨
  6. 青海生态畜牧业现场观摩会召开
  7. 杨远澄:放弃5亿产业回村养牛
  8. 王万春:养驴走上致富路
  9. 沈小飞:回乡创业养鸡带村民致富
  10. 引进澳洲种牛助推乡村脱贫攻坚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中国杨凌农交所,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