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我国在动物饲养方面,不仅分散饲养的方式多样化,且大都在农村,而农村的养殖者对疫病防治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动物疫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从而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及传染性疫病的流行。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养殖者参考。
关键词:
关键词: 动物疫病; 防治; 问题; 对策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关系到公共卫生与人民生命安全。因此,加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和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制定并组织实施动物疫病防控规划,是政府导及动物防疫工作者目前的主要工作与责任。
1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养殖条件差 动物的健康与抵抗疫病的能力,与养殖条件的好坏有直接关系。但当前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养殖户在养殖条件上存在较大差别,加之养殖技术的落后及生物污染等情况,均会给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提供条件,也给疫病的发生,留下隐患。
1.2 疫程序及疫苗使用问题 由于大部分的养殖户文化素质与专业水平不高,对养殖动物难以进行科学的程序化的疫接种。在各乡镇,尤其是山区,物质条件的落后与偏差,以及防疫人员综合业务能力偏低,无法达到要求,就会导致疫苗保管与使用不到位的现象,终造成疫不成功。
1.3 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 畜牧业随着农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大规模的动物饲养,造成排泄物等污染源的增加,无疑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此外,有些商家为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滥用重金属及抗生素,给人类及其他动物带来较大危害。
1.4 检疫、监督不力 由于检疫站人员不足,且管辖范围较大。加之检疫员普遍注重收费工作,较少进行疫指导,甚至有些检疫员渎职,不做任何的工作。此外外,检疫员的装备也需提高,加之经费不足等问题存在,难以采取有效措施,使检疫与监督缺乏力度。
1.5 防疫工作不到位 由于圈舍卫生环境较差,农户自身的防疫意识较淡薄,在饲养动物过程中,不能做到定期消毒,使疫病防控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加之农户对新购进的动物缺少申报检疫、隔离观察及疫接种,从而导致动物之间交叉感染或患传染性疾病,形成恶性循环,不可避地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6 养殖方式不规范 在养殖方式上,农村养殖户大多采取散养的方式,既不合理,又缺乏科学依据,场户相连,隔离及消毒防护措施均不到位,一旦动物感染疫病,疫情就会难以控制。此外,小区养殖的规模化饲养方式也较为普遍,尽管节省人力、物力,但同样存在弊端,如饲养密度过高,若疫情发生,就会导致较大损失。
2 防治对策及建议
2.1 改善养殖条件,搞好基础疫 切实把国家实行的养殖补贴政策宣传到位,并及时把养殖补贴落实到养殖户手中,以帮助其改善养殖条件,提高机体抗病力。作为各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要不断深入到养殖户中去,以帮助养殖户建立与制定科学的疫程序,做好基础疫工作,不留死角。
2.2 增加宣传力度,传播动物疫病防治知识 做好宣传工作,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效果。因此,向动物养殖户宣传正确的动物饲养管理方面的知识,并倡导“养重于管、管重于防、防重于治”的正确理念,做到合理规划养殖小区,改善饲养环境及做好疫病的预防工作,杜食物中毒等疫病的发生;在疫病发生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积应对,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2.3 采用综合防控策略 以往靠疫苗进行控制疾病,存在许多问题。只有通过采用新的预防方法,即消灭传染源与切断传播途径来替代,才可以改善这种情况。所以,需要政府采取多种方法与手段,建立完善的疾病预防体系,以便及时获得准确的相关情况,并做到应对措施及时有力。
2.4 建立稳定的动物防疫经费投入机制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困难很多,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及资金的限制,防控与防疫员工作难以正常运行。因此,各地政府要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保证经费充足,只有这样才可使检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5 转变养殖方式 以科学饲养方式来改变传统的禽畜混养、散养的方式,实行单禽畜养殖的方式,改散养为规模养殖,以场为单位进行,并且合理规划养殖小区。在当前,要做到以小区为单位进行自繁自养,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动物以舍划分,分圈饲养。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建立现代养殖模式,以场为单位按不同年龄与用途进行分舍饲养,只有这样,才可有效控制疫情发生,并为动物创造有效繁殖条件。
2.6 建立重大动物疫情举报体系 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有效的动物疫情举报体系。实施有奖举报,向群众传授检测疫情的相关办法及举报的原则与方法,不仅可使疾病疫预防中心及时确切地掌握新的疾病情况,还可对政府与相关部门起到监督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执政效率。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37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