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
惊蛰过后,习水县永安镇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到处呈现一派春耕备播的繁忙景象。
但在团结村花秋塘,却是另番景象:七、八个工人手挥锄头却不为备耕,而是为郁郁葱葱的一大片黄竹草除草、施肥。
“这些都是养殖大户程付龙家的‘宝贝’,专门种来养牛的。”
左全英一家五口住在团结村泡桐坪组,是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户,一直以来,家庭开支全靠丈夫打零工维持,日子过得很紧张。
拮据的日子,随着一个人的返乡创业,开始发生变化。
2016年,在外务工多年的程付龙,在“雁归兴贵”计划的刺激下,返乡流转土地,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引进利木赞杂交牛40多头。
牛养起来了,饲料怎么办?流转土地种牧草。
程付龙一下在临近的楠木村、团结村流转了近60亩土地种黄竹草,左全英也把自己的近2亩地流转了出来。
“土地年租金600元,加上我在养殖场打零工的工钱,一年下来纯收入有一万五六千元,日子越过越幸福咯!”左全英乐呵呵地细算“增收账”。
和左全英一样,既流转了土地“拿租金”,又在养殖场打零工“工资”的季节工人有近20名,月工资2700元左右。而长期在养殖场工作的工人,工资已达3000元。
“要想富,肉牛养殖是条路!”看到程付龙养牛致了富,周边的村民也纷纷效仿发展肉牛养殖,目前牛存栏量突破10头的养殖户有5户。
“党的政策对错不了!”程付龙坦言,养殖场能有今天,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政府和村里的支持,他计划以“能繁母牛农户代养+小牛保底回收”的模式,带动更多贫困户一起富裕起来。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235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