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家畜交易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人物专题 >> 养鸡合作社帮社员四改鸡舍

养鸡合作社帮社员四改鸡舍

来源:杨凌农交所时间:2018/3/9 15:36:50打印收藏

今年夏天,在一个建了28年的农房里,只有初中文凭的56岁农民庄会树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知识和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力量。”

庄会树是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大店镇后王家庄村农民。他养鸡30多年,现在建有自己的养鸡合作社,拥有占地600亩的农业科技示范园。

110元学来的技术

1982年,年轻的庄会树走上了老一辈当地农民曾走过的路——闯东北。在东北干了半年建筑,他挣回来一台29元的收音机和110元钱。在收音机里,他听到安徽一个叫曹胤祥的年轻农民,靠养鸡成了万元户。

1983年春天,他坐火车,坐汽车,两天后来到了安徽省休宁县当时名叫梅林公社侯林大队的村子。

“那时,曹胤祥养着6000只蛋鸡,”庄会树说,“来学习的人太多了,他周围的邻居家都开着招待所,为各地赶来学习的农民提供食宿。”曹胤祥不收学费,庄会树就买了一箱啤酒上门。学了半个月再走进家门时,他口袋里只剩下2元钱。

这一年秋天,庄会树结婚。当地风俗,新上门的媳妇要磕头,长辈掏磕头钱。在那个贫困的时代,当地以这样的风俗,为刚结婚的年轻人筹集一小笔成家立业的资金。

新媳妇磕头挣了100来元钱。拿着这些钱,1984年春天,他到当地孵化小鸡的农民家里,偷着学会了孵化技术。庄会树的二姨家有几只当时很好的蛋鸡品种,他就把鸡蛋全要过来。到这年秋天,他的蛋鸡养殖已经发展到800只的规模,他也因此被选上县人大代表。

可此时他手里已经一分钱也没有了。他给县长、财政局长写信求助。有关部门考查了他的养鸡场后,当场批给他6000元的无息贷款。到1987年,庄会树养了1000多只蛋鸡。当时,一只蛋鸡一年能给他带来15元的纯收入,他成了当地有名的万元户。

4次垫资帮社员改鸡舍

1988年,养蛋鸡的农民越来越多,养殖收益下降。这一年,庄会树投资3万元,建了9间肉鸡养殖大棚。

肉鸡出栏快,收益高。他觉得这是当地农民致富的好办法,就发展代养户。到2008年,庄会树的代养户们一年能出栏肉鸡800万只。

在30多年的养鸡过程中,让庄会树津津乐道的,是他帮助社员(包括代养户)四改鸡舍。农民养肉食鸡,早是用在地上建起的弓棚。当地不少农民种植大棚草莓,整个夏季大棚闲着。庄会树就帮助农民把草莓大棚改造一下,夏季养鸡,一个棚一年能增加二三万元的收入。

草莓大棚用的是草苫子,夏季刮大风时,容易被刮坏、刮走。庄会树让农民用毡苫子代替草苫子。

用草莓大棚养鸡,只有夏季一茬;自建的养鸡弓棚保温性能差。庄会树引导农民改建养鸡板棚,实行网养。

2010年,庄会树又引导社员,在大棚内实行笼养。“把肉鸡养殖迅速推向尖峰。”庄会树说。

改造一个棚,从开始的几百元钱,到现在的几万元钱,庄会树采取的办法是由他向养鸡农民提供材料,等农民养鸡卖了钱,再逐步归还材料费。庄会树说,农民想加入合作社跟着他养鸡,手里一分钱没有也行,只要有建棚的2亩地,建棚材料、鸡苗、饲料、防疫等,他都可以先提供,挣了钱分四五年还清即可。

庄会树说,这些年走过来,觉得知识和科技对自己的帮助大。“人是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进步的。”他说。

搞农业学科技劲头不能丢

回头看看改革初期农民身上巨大力量的来源,可以说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性,一个是知识和科技推动了农业生产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山东的很多农村办起了夜校,田间劳作一天的年轻农民,晚上匆匆吃口饭就往夜校里跑。当时,仍然贫困的农民,靠一分一毛攒下的钱订报纸、买书籍。那时,在沂蒙山区,男青年去相亲时,不管是否识字,都要在上衣口袋上别支钢笔。因为当时的农民普遍认为,知识代表了能力。

这二三年,记者采访过一批正在或想要大规模经营农业的人,但在与他们交谈中,说起影响他们事业成功与否的,都说是资金、政策还有社会关系,鲜有人提到知识和科技。其实,现代规模农业的驾驭者,必须是知识和科技武装起来的人。早已过了在街头修个自行车便能富得轰动一方的时代。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216人参与,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输入图片中字符,不区分大小写

热点资讯

  1. 潘永福:养牛圆了致富梦
  2. 潘永福:靠“牛”致富成“牛王”
  3. 冯中平:大学生回乡带村民养兔致富
  4. 对常德市生鲜乳工作进行检查
  5. 禽类产品价格上涨
  6. 青海生态畜牧业现场观摩会召开
  7. 杨远澄:放弃5亿产业回村养牛
  8. 王万春:养驴走上致富路
  9. 沈小飞:回乡创业养鸡带村民致富
  10. 引进澳洲种牛助推乡村脱贫攻坚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中国杨凌农交所,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