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山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日,市委办、市政府办以六盘水党发办〔2017〕133号印发了《六盘水市加快现代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将坚持“市场引导、发挥优势、品运营、因地制宜、模式创新”等原则,按照“提生猪、增牛羊、扩家禽、扶特色”的思路,通过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三企联动”,建立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畜牧业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的裂变式发展。到2020年,全市畜牧业增加值达90亿元,肉类总产量达30万吨,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达40%,简称“934工程”。
一是 科学规划布局,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依托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构建布局合理、生产规范标准、产业规模集群的生态家禽产业带。2017—2020年,全市每年新增标准化示范场1个以上,累计新增蜜蜂养殖10万箱,累计新增特色水产养殖1万亩。计划投资92.22亿元,实施山地生态畜牧业重点项目44个,项目覆盖贫困户74549户242116人。
二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推进产业化发展。 以国内外大型知名畜牧业龙头企业为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着力培育本土企业,加大对合作社、养殖大户的扶持引导,形成主体多元、协调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经营体系。2018年和2020年,全市畜牧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分别新增5个和10个以上。
三是加快良种繁育推广,提高母畜群体数量 。到2020年,新建良种猪场15个,新增良种能繁母猪8万头、能繁母牛12万头以上、 优质能繁母羊40万只以上、优质种禽30万只以上。
四是加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夯实饲草饲料保障 。充分利用我市“3155工程”林下广阔空间,扩大饲料作物和牧草种植,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进度,大力发展全株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优质牧草。到2020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林草结合面积76.22万亩,其他人工草地10万亩,推广粮改饲10万亩。
五是加动物疫病防控,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采取“养、防、检、治”综合措施,切实抓好基础疫、疫病监测、疫情处置、动物检疫、动物卫生监督等工作,降低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积探索政府投资、企业化运作的动物防疫模式改革创新。
六是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凉都特色品。 按照“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检打联动、联防联控”的要求,狠抓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化养殖、加工过程管控。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心、以追溯码为载体,推进畜产品和饲料、兽药追溯体系建设,努力实现“从投入品到产品”、“从养殖场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2018年前,每个县(市、特区、区)选择1个大型养殖场、1个屠宰场、1个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建成追溯体系示范点;到2020年,实现大型养殖场、屠宰场和主要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全覆盖。大力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2017—2020年,全市每年新增畜牧业产地认定30个以上。
七是做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改善畜牧业生态环境。 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根据禁限养区划定有关要求,科学布局养殖基地,实行粪肥还田,促进粪污循环利用。加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2019年前,各县、市、特区、区各建成1个无害化集中处理场和覆盖全市的收集暂存网点建设,同步投入运营。
八是突出技术支撑,构建优质服务体系。 坚持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科技含量。
九是完善和落实保险机制,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切实落实能繁母猪、育肥猪、家禽养殖政策性保险措施,探索将肉牛、肉羊保险和生猪、家禽目标价格保险逐步纳入我市特色农业保险范围。
十是改革创新畜产品市场体制,搞活畜产品流通。 以促进产业化发展为目标,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运营畅通、符合畜产品交易特点的市场体制。
方案还在基金扶持、政策引导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方案指出,对新建的标准化大型养殖场,每个养殖场奖励2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用于继续发展畜牧业。奖励资金分3年兑现,由市、县两级财政按3:7的比例分担。在此基础上,各县(市、特区、区)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对中小规模养殖场、特色养殖和屠宰加工厂、兽药饲料厂、牧草种植、废弃物处理利用的奖励扶持政策。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264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