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回乡弹奏牧羊曲 ——毕节织金县牛场镇灯光村“黑山羊”兄弟创业侧记

金秋九月,处处洋溢出收获的喜悦,织金县牛场镇灯光村明龙黑山羊养殖基地创办人王官明、王官龙兄弟俩看着眼前一大片黑漆漆山羊,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
灯光村是牛场镇比较偏远的村落之一,山地多,土地少,种一年只够吃半年,因为坡地多,让这里成为天然饲草的储备库。
“那时兄弟姊妹多,在父辈眼中,只要不学坏不违法,就是给国家、给社会做贡献了。”说起儿时的记忆,哥哥王官明显得有些无奈。

由于家境不好,王官明十五岁便外出打工,一开始时是在工地上背泥巴、扛水泥。后辗转到哈尔滨、大庆油田当工人,上工时发现工地上搞电焊的工人挣钱比较容易,他便开始偷师学艺。焊工师傅见他年纪小、又肯学、能吃苦、有上进心,便收他为徒。没想到这一学竟成了他这一生吃饭的手艺,2005年是王官明在外打拼的第22个年头,他决定结束流离生活,回到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在牛场镇大坝村经营起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电焊修理店,天长日久,攒下不少积蓄。
与哥哥相比,弟弟王官龙的命运显得有些多舛。“这回和我哥一起搞养殖,可能是我这辈子走得对的路。”“80后”的王官龙没少受过苦。刚离开学校时因为没技术,就凭着一身蛮力在贵阳给别人送水。刚开始时不会骑车经常摔跤,学会了后又因对路况不熟悉,经常走错路,为此没少挨老板的骂。
后来,王官龙爱上了跑车的行业,学了驾照跑起了出租车,一个月能挣四五千,但生性爱玩的他,赚来的钱基本吃光、花光。
在外走南闯北的王官龙,在电视、广播、网络中常听到或看到关于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有毒食品的报道,便产生了发展原生态养殖,提供绿色食品的念头,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哥哥的支持。
“我们这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土地大多闲置下来,特别适合放牧。听朋友介绍,养殖黑山羊具有生长发育较快、产肉性能良好、繁殖力高、适应性、肉质细嫩、适宜放养等优点,我们就打定主意养殖黑山羊。”王官明插言道。
经朋友介绍,他们在安顺以每只1050元的单价购置羊种58头,花费资金6万多元,修葺圈舍10来间,2013年8月,一个简单的黑山羊养殖基地就这样成立了。
“一开始时条件比较艰苦,买了羊种,修了圈舍,没什么闲钱,只能腾出一间羊圈作为临时宿舍。人和羊同处一室,羊的膻味经常熏得人无法入睡,现在不闻着这味道,还睡不着。”王官龙开玩笑地说。
“现在自己亲身经历了,才发现搞养殖不容易。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窍不通的农民,羊生病了又不知道,生羊仔了也不知道。”王官明苦笑着补充道。
兄弟俩常去向村里的兽防员请教,并买书进行学习,渐渐地掌握了一些养殖管理技术和兽医常识,能及时处理遇到的常见问题,现在的他们已经成为当地的“土专家”。
2015年,经过两年的发展,明龙黑山羊养殖基地的黑山羊很快发展200余只,村里也有几户在他们兄弟俩的带动下,发展起黑山羊养殖,规模稍大的已有80余只。
“很多餐馆知道我们喂的羊是原生态的后,纷纷上门来购买,有的还大老远的从平坝等地赶来。可我们的羊还不敢买,要留作羊种,等规模大一点再卖。”王官龙说。
然而,事与愿违。就在兄弟俩养殖场风风火火的时候,发现羊群里有山羊拉稀,数量还不少,兄弟俩以为是感冒,就随便喂些感冒药。本以为可以药到病除,没想到病情不仅没好转,还出现小羊羔死亡,而且一死就是四五只,部分母羊也开始感染,兄弟俩四处寻医也是束手无策。
为了解决燃眉之急,缩小损失,兄弟俩只好把感染的山羊与没有感染的分离开,死亡的就掩埋,防止病菌扩大化。
“这一场病损失惨重,100多只羊半个月不到全部化为乌有。”王官龙苦笑着摇摇头。
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兄弟俩没有因为一次的挫败失去信心,相反越挫越勇,他们东拼西凑的攒了30余万元开始第二次创业。
目前,明龙黑山羊养殖基地的黑山羊已经突破300只,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兄弟俩也成了村里有名“土专家”“致富能手”。
“下一步我们准备买上草种撒在荒山上,既保住羊群的口粮,也保住良好的生态;盖一座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过往的商贾和游人临时就餐和休闲玩乐。”王官明的兄弟俩积地规划着未来。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67人参与,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