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家畜交易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人物专题 >> 李琴:退伍军人致富不忘“穷乡亲”

李琴:退伍军人致富不忘“穷乡亲”

来源:时间:2017/7/31 16:13:16打印收藏

  原标题:退伍军人李琴致富不忘“穷乡亲”

  昔日山沟“金凤凰” 今朝脱贫“头雁”——退伍军人李琴致富不忘“穷乡亲”

  盛夏时节,乌蒙山区处处绿意盎然。毕节市织金县化起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内,漫山遍野的油用牡丹、群山环抱下错落有致的养殖圈舍,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60岁的村民陈思秀,头戴一草帽,在园区内来回穿梭,忙着浇花、除草。她说,家里的4亩多地已经流转给园区,她在园区打工,每天上班8小时,每月工资2500元。

  “我手脚还能动,政府要给我办低保,我不想要。”陈思秀说,虽然老伴身体不好,但园区管一顿午饭,目前的收入也够老两口日常开销了。

  陈思秀不愿“吃低保”的底气,主要源自于园区的负责人李琴。

  今年39岁的李琴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父亲和4个哥哥都当过兵。从小受家庭熏陶,1995年高中毕业后,李琴也应征入伍。3年的部队生活历练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1998年,她复员退伍后,开始做一些小生意,手头逐渐有了一些积蓄。

  “那时候,大的梦想就是买房、买车。”提起初的两个梦想,李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经过几年打拼,她的愿望很快就都实现了。

  成为“金凤凰”的她,有一次回老家化起镇罗家寨探亲,看到老乡们还是靠传统种植玉米、土豆,或者外出打工为生,心里隐隐作痛。“带乡亲致富”的想法在她心底逐渐萌发。2014年底,经过反复考察后,她返乡着手修建养殖场。

  “要想富,先修路。那时,不通路是大的困难。”李琴说,为调动村民们修路的积性,她自掏腰包8万元,作为村民们投工投劳、修路占地的补贴费用。2015年6月,罗家寨上坝田组的通组路正式修通,彻底改变了寨里人挑马驮的历史。

  当年7月,她被选派为“驻村书记”后,又在养殖场的基础上,成立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一场带乡亲的脱贫攻坚战加速打响。

  通过流转土地,园区先后种植蜂糖李、冰脆李等500余亩,油用牡丹1200多亩,还建立了烤烟示范基地。为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她还“以短养长”,在林下套种辣椒、大葱等。

  随着产业的逐渐发展,整个园区需要的工人越来越多。

  “只要愿意来,每天都有班上。忙的时候有100多人,淡季也有30人以上。”李琴说,园区一般的工种技术含量不高,“从20多岁的大姑娘、小伙子到60多岁的老年人都能干。”

  在园区带动下,村民李龙海成为自主创业“个吃螃蟹的人”。2016年,他以比市场价低3元的价格“借”了50头小猪,在园区技术员的指导下养殖,一年纯赚了5万多元。

  初步统计,目前园区已经带动周边102户400多贫困人口,通过在园区务工、土地流转、自主创业等形式加快脱贫。

  李琴还将按不低于注资总额6%的比例从园区收入中提取收益,分配给69户贫困户;并将按同比例提取收益分配给村集体。

  农家肥搞种植,经果林下搞养殖。目前,园区初步实现了“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按照规划,生态园区将建设成1个肉牛基地、9个种养殖示范基地、2个科研基地、1个教学培训基地,建成集产品交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服务中心,将带动1000余户群众就业、300多户贫困户脱贫。

  “现在党委、政府对扶贫支持力度那么大,我一定不负众望,为贫困群众脱贫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李琴说。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206人参与,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输入图片中字符,不区分大小写

热点资讯

  1. 潘永福:养牛圆了致富梦
  2. 潘永福:靠“牛”致富成“牛王”
  3. 冯中平:大学生回乡带村民养兔致富
  4. 对常德市生鲜乳工作进行检查
  5. 禽类产品价格上涨
  6. 青海生态畜牧业现场观摩会召开
  7. 杨远澄:放弃5亿产业回村养牛
  8. 王万春:养驴走上致富路
  9. 沈小飞:回乡创业养鸡带村民致富
  10. 引进澳洲种牛助推乡村脱贫攻坚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中国杨凌农交所,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