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家畜交易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快报 >> 铜仁市积调动社会力量促进农村发展

铜仁市积调动社会力量促进农村发展

来源:时间:2017/7/6 15:48:12打印收藏

  原标题:铜仁市积调动社会力量促进农村发展

  返乡创业报春晖

  ——铜仁市积调动社会力量促进农村发展

  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以“春晖社”为依托,感召引导和鼓励外出乡友等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发展,是铜仁市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速的又一创新性举措。

  今年来,该市从产业发展和资金互助、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以及公益行动、乡土文化传承入手,搭建平台,积推进村级“春晖社”建设全覆盖。

  该市还进一步探索建立“春晖基金”,大力开展“春晖行动”,建立、完善春晖人才信息库。鼓励一批外出乡友回乡创业,引导在外乡友“反哺”家乡,关爱家乡特殊群体。

  目前,该市已建立“春晖社”40个、乡贤组织725个,并礼聘市级“春晖使者”36人、县级“春晖使者”182人、“春晖社”社员1500余人。在全市上下,初步构建了“春晖”力量四级联动促发展的格局。

  同时,探索在全市每个乡(镇、街道)建设1至2个乡愁馆,将“春晖行动”理念实体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社会正能量,让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动力接续。

  ●松桃 返乡头羊携手乡亲致富路

  走进罗袍村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只见工人们一边给兔子喂食,一边清理兔舍,一派繁忙景象。

  松桃自治县冷水溪镇罗袍村能有这样一个像样产业,秦毅功不可没。

  返乡养兔之前,秦毅带着一家人,在广东省梅州市务工多年,有了一笔积蓄,是乡亲们眼中的能人。

  务工生涯,秦毅见证了梅州獭兔从无到有,再到形成规模产业的历程。知道养殖獭兔投资小、见效快后,秦毅想到了引獭兔回乡发展养殖。

  2009年9月,秦毅带着全部积蓄,返乡投资200万元注册成立合作社,吸纳任长生、任前军、秦华等5户残疾人家庭入社,开始创业。

  在秦毅带下,年獭兔养殖就获得成功,合作社实现盈利,5户残疾家庭社员户均分到2万元红利。

  次创业成功,让秦毅有了信心,也有了带村民一起致富的底气。

  随后,合作社加大投资,吸纳更多的村民入社,带更多村民走上獭兔养殖脱贫致富路。

  目前,该合作社已有社员37户315人,年出栏5000只獭兔,年产值近100万元。

  “销路不愁,就是产量不足。”该合作社负责人任达卫表示,下一步,将以合作社为龙头,发动家家户户养殖,用3至5年时间,建设育兔、深加工、营销、玩兔等獭兔产业链,把罗袍村打造成为獭兔专业村。

  邻近的齐心坝村陈懿与秦毅一样,大学毕业后在外打拼11年,小有成就。看着家乡的贫困,陈懿一直思考,如何带着乡亲们走出贫困。

  去年,陈懿投资500万元,在齐心村建起生态养牛场,带村民发展经果林、林下养鸡鸭等生态种植养殖,带动群众土地流转得租金、入厂务工挣薪金、入股分股金,并以示范带动帮扶,让不少村民一起走上生态养牛致富路。

  在松桃自治县,发挥“春晖行动”反哺故土、“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作用,一大批诸如陈懿、秦毅一样的能人志士,在家乡的感召下,正纷纷返乡创业,带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胡伟 彭开军)

  ●玉屏 “春晖”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再过二十来天,这批1470头猪就要出栏了,市场价值超过50万元。”玉屏自治县平溪街道徐家组的杨通和,看着一头头膘肥皮白的生猪,喜笑颜开。

  常年在外承包电影院,凭着灵活的头脑和敢打敢拼,虽然腰包鼓了起来,但已过不惑之年的杨通和,早已厌倦异乡的奔波。

  2016年,杨通和回到老家徐家组,批投入120万元,接手了村里的3个温氏养殖圈舍,每个圈舍可养殖生猪500头。

  “去年下半年我的工资是每个月2000块,包吃包住,比以前种一年的庄稼都。”徐家组贫困户欧阳开顺说,“今年,杨老板把我们6个工人分成三组,两人负责一个圈舍,几个圈比效益,以奖金激励我们加油干。”

  “我回乡创业的初衷,就是要把在外学习的先进理念带回来,带着乡亲们一起勤劳致富。”杨通和说。

  村主任李标介绍,通过去年下半年的摸索实践,今年初,村里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60万元入股杨通和的养殖场,覆盖全村全部贫困人口118人。

  “去年下半年,劳务支出就超过7万块钱,都是付给本村乡亲的。”说这句话时,杨通和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杨通和返乡创业,带群众脱贫致富,是玉屏自治县“春晖社”改革实践的一个生动样本。

  近年来,该县不断探索“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的改革模式,建立“春晖社”,为乡贤人士搭建资金互助、人才技术、智力支撑和公益行动链接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回报桑梓。

  目前,该县共建设6个乡(镇、街道)级“春晖社”,和10个村(社区)级“春晖社”,礼聘100余名“春晖使者”。构建“上下联结、服务面广、服务形式多样”的运行机制,激发赤子情怀,感召游子返乡,共同促进玉屏经济社会发展。(覃嵩松 代文爽 潘晓婷)

  ●沿河乡贤推动产业发展

  眼下正是农忙季节,在沿河自治县官舟镇马脑村沿河木林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几名饲养员正在给圈舍中的努比亚山羊饲食,羊儿们嚼着料草,不时发出几声欢叫。

  “自己家乡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正好适合山羊饲养,为什么不做一做山羊养殖的文章呢?”

  两年前,在县草地中心,从事动物检疫工作多年的马脑村村民冉洪胜,看到全县山羊养殖产业不断壮大,心里萌生了返乡和乡亲们干一番事业的想法。

  很快,马脑村成立起了沿河木林种养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以“村党支部+乡贤参事会+合作社”模式,逐步建立健全合作社。

  “甜不过家乡水,亲不过故乡人,助力家乡发展,是我们的义务。”参股合作社的马脑村乡贤人士冉启志说。

  在合作社的发展中,该村的乡贤、春晖力量,起到了重大作用。

  该合作社按照“春晖、乡贤”促发展的思路,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把有较高威望,坚持道德品行,得到乡邻认可的乡村精英聚集起来,引导他们加入合作社,为村里发展出点子、筹资金、聚资源。

  合作社还建立了乡贤理事会,并配齐配理事会班子,制定工作章程,建立履职承诺、财务管理、信息公开、评议监督等相关工作制度,增乡贤会的执行力和凝聚力,实现优的聚合效应。

  如今,合作社拟建的6个规模均为2400平方米的栏圈,已建成3个,建起畜牧草场480余亩。通过与官舟镇枣树坝努比亚山羊繁育中心建立合作,以代养的模式,饲养努比亚山羊120只。

  目前,合作社资产总额已达325.5万元,通过乡贤组织筹集到的发展资金有27万元。合作社已完成用工近4000余人次,累计支付劳务工资近35万元。既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破壳”,又带动马脑村及附近的桂花村217户600余人增收,让不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杨敏)

  故事

  永远心怀家乡

  “要不是张诚,我们这段通组公路可能要等到现在才能畅通,全组经济发展、修房造屋少延缓3年。”

  说话的是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石板溪组村民黎绪安,他提到的张诚,与他同村。

  今年44岁的张诚,从贵阳城乡建筑学校毕业后,已在贵阳打拼了24年。他白手起家,创办了贵州龙山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

  事业成功的张诚,把反哺家乡作为自己的又一事业。

  2013年,张诚出资25万元,将通往石板溪村民组的1.5公里道路拓宽、硬化,为乡亲们彻底解决了出行、运输物资的老大难问题。

  路通后,村民杨胜刚发展西瓜种植10余亩,年产值10多万元。村民包太书、田井华等,搞起养殖业,带动全组人均收入净增1000多元。

  “以前有东西也卖不出去,路通后,商家直接开车来拉。”石板溪村民组组长田井华乐呵呵地说。

  张诚不仅关注本组的发展,更关心全村的发展。

  2015年,周寨村筹备发展花椒产业、建红苕粉加工厂。张诚得知后,主动为村委会捐赠了价值5万多元的办公用品。如今,花椒种植、农产品粗加工,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持续的经济效益。

  “要是没有张叔的帮助,我就圆不了大学梦。”三道水乡的学子杨军,是张诚资助的学生之一。

  而张诚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注,远不止资助家乡学子一件事。

  2014年,张诚出资50万元修缮新民小学教学楼,新建校门、围墙;出资8万元完善三道水幼儿园基础设施。2015年,出资30万元建设三道水小学绿化工程……

  今年,为鼓励家乡教育发展,他还成立了“奖学基金”,并出资50万元改建三道水中学运动场、修建文化舞台,出资30万元对三道水政府广场进行绿化。

  “甜不过家乡水,亲不过故乡人。”张诚说,自己是从三道水走出去的,要永远心怀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王富远)

  致富不忘乡邻

  “杨秀萍是我们一家的恩人,在她公司打工,让我们一家人有了脱贫的希望。”陈红霞的话语中满是感激之情。

  初夏时节,烈日炎炎。陈红霞正细心地用勺子将鱼池中的鱼苗舀起,再分箱装好。

  38岁的陈红霞,是江口县闵孝镇平寨村的贫困户。陈红霞的丈夫,因在工地干活摔成残疾,靠着双拐才能勉行动。儿子读大二,女儿上高二,陈红霞一人要挑起一家四口的生计。

  在贵州江口绿源水产发展有限公司打工,让陈红霞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干起活来,她总是格外地卖力。

  2012年,返乡农民工杨秀萍在闵孝镇平寨村投资冷水鱼养殖,并成立了贵州江口绿源水产发展有限公司。

  2014年,杨秀萍养殖的中华鲟和三文鱼初见成效,当年产值达800万元。平寨村一些贫困户纷纷到绿源公司打工,有了固定的收入。

  平寨村位于闵孝镇西北部,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全村11个村民组356户1446人,2016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258人。为带动贫困户脱贫,2016年,杨秀萍又在平寨村投资300万元,建起70亩的泥鳅养殖场,批投放泥鳅苗680万尾;同时协调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平寨村20户贫困户入股3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当年实现了整村出列。

  “去年,我在泥鳅养殖场的入股分红有2000元,今年通过精准扶贫贷款,参加冷水鱼入股5万元,算下来年底可分红1.5万元。”陈红霞算着账,脸上笑开了花。今年来,江口县成立“春晖社”两个,先后吸引了在外游子1000余人回乡创业,带动近400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预计到今年年底,该县将建成30个“春晖社”,让春晖力量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发展。

  像杨秀萍一样,春晖人才返乡创业,带动乡亲发展致富的例子,在江口还有很多。

相关资讯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161人参与,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输入图片中字符,不区分大小写

热点资讯

  1. 潘永福:养牛圆了致富梦
  2. 潘永福:靠“牛”致富成“牛王”
  3. 冯中平:大学生回乡带村民养兔致富
  4. 对常德市生鲜乳工作进行检查
  5. 禽类产品价格上涨
  6. 青海生态畜牧业现场观摩会召开
  7. 杨远澄:放弃5亿产业回村养牛
  8. 王万春:养驴走上致富路
  9. 沈小飞:回乡创业养鸡带村民致富
  10. 引进澳洲种牛助推乡村脱贫攻坚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中国杨凌农交所,All Rights Reserved